?
語種
中文簡體 中文繁體 English
營業廳
網上營業廳 掌上營業廳
返回頂部
從ICT到DAT,數字智能引領未來
唐懷坤 2019-01-24 人民郵電報
分享:
   

全球正在邁入數字經濟與人工智能經濟疊加發展的階段,專用人工智能開始滲透到各行各業,工業自動化、數字經濟將推動人工智能發展,而數字經濟、工業經濟在人工智能的反哺推動下也會加速發展。當前,我國正在借助人工智能相關技術進一步提升數字經濟的國際競爭力,提前構筑基于數字經濟的人工智能經濟優勢。展望未來五年DAT(數字智能)技術和產業發展,十大趨勢不容忽視。

趨勢一:工業數字孿生將成為兩化融合走向三化融合的基礎

在全球“工業4.0”大環境下,工業化呈現出從兩化融合向三化融合的趨勢,從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融合向工業化、信息化、智能化三化融合演進,“三化”分別代表工業經濟、數字經濟和智能經濟三大階段,三大階段在我國工業領域融合交替發展。

數字孿生最先在精密制造領域得以使用,尤其是在復雜精密系統的工業設計領域,用于產品設計仿真和模擬制造,傳統的兩化融合是推進我國計算機技術、軟件系統、管理流程化在傳統工廠的應用,實際上還沒有觸及將工廠車間、業務、產品、內外價值鏈、外部供應鏈融為一體形成一套完整的數字孿生工廠系統,如果要深入推進智能制造,工廠的制造活動將全部生產活動納入數字化范疇,從客戶訂單、研發設計、材料采購供應、生產制造流水線、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全部打通,形成系統自動運行,車間的工業機器人在流水線自動作業,再結合工業互聯網,客戶訂單全程進度狀態可視化,實現零庫存,成本達到最優模式。未來,人工智能將加速我國兩化融合向三化融合邁進,并將加速我國工業化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

趨勢二: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從“2維”走向“6維”

當前,全國已有500多個城市開展了智慧城市頂層設計或試點工作,但是大部分是“2維”的實施架構:第1維是“數據”,第2維是“人”,即通過政務信息化、數據集成、采集測量終端打通,實現便民服務,提高政務效率。

智慧城市的長期演進是基于時空、數據、人的6維的架構,智慧城市未來將空間規劃與信息系統規劃相結合,實現包含智慧城市規劃的多規合一,面向人工智能的3層空間規劃:地下交通、地下綜合管廊空間;地上人的居住、辦公、生活、休閑、綠地空間;城市上空的城市空氣環境、風道與無人機空間。

智慧城市不是一蹴而就,也不僅僅只是一個“底層感知+中層數據交互+上層應用”的3層空框架,它是面向人工智能普及應用的6維的長期演進。面向未來,智慧城市建設不僅要面向人工智能的城市頂層規劃,還要有清晰的演進步驟、演進路徑和不斷矯正的機制,如借助BIM、GIS、CIM、物聯網等工具,數字孿生城市將提上日程,而數字孿生城市也是無人駕駛的基礎數據。

趨勢三:物理世界與物聯網融合推動“物網合一”

“物網合一”是物聯網的升級版,物聯網是實現物品的連接,“網”是“物”的附加件。未來5~10年,物與網將融為一體,“物”既是網絡的終端(地址標識,物聯網范疇),也是提供連接的通道(移動通信天線、寬帶接口,移動通信范疇)。

“物網合一”概念是指隨著物聯網、寬帶、自動化、智能化的推進,建筑物、構筑物、市政公共設施、交通工具等所有固定或移動的物品,越來越多地呈現現實世界的“物體”與數字世界的“網絡”融為一體的趨勢。以樓宇的網絡覆蓋為例,當前將智能化、室內分布和微站的一體化規劃設計實施,可以總體節省建設成本20%以上。同樣,中國部分城市正在推動智慧燈桿建設,也是在基礎設施上考慮“物網合一”。

在“物網融合”趨勢下,帶寬速度與兩個因素成正比,一是基站與基站的間距,二是建筑物的密度。隨著5G的商業化,無線接入站點的間距越來越小,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未來所有建筑部件都需要與網絡設施三同步: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而當前是以建筑施工完工后的綜合布線形式解決,未來則是在制造階段就已經在商品、物品內部部署網絡。

未來,隨著工業化建筑、裝配式建筑、智能家居、智慧基礎設施裝備的發展,建筑、家電設備、電氣裝備、公共設施等有源和無源器件除了有網絡接口,還應該有天線功能,比如門窗、電梯、桌椅、燈具、空調等,以及所有的移動終端設備都可以隨時隨地接入網絡,數字世界依存于物理世界,物理世界通過數字世界更加高效、舒適。

趨勢四:互聯網基礎設施容災規劃和建設將更加重要

2018年11月24日,位于首爾的韓國電信公司(KT)阿峴分公司突發大火,銀行支付系統癱瘓、電子商務活動癱瘓、政府公共服務系統癱瘓??梢灶A見,未來越來越多的社會活動是數字化的,基于信息系統的,這種機房級的突發事件給整個城市乃至國家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于互聯網基礎設施的依賴就如同城市生活對水、電的依賴一樣。

未來5年,互聯網的災備能力提升將聚焦在:單機故障、在線熱備、毫秒級切換;單機房故障、秒級別切換;單出口故障、十秒級別切換;單城市故障、分鐘級別切換。災備能力將成為數據服務供應商的基礎能力。

趨勢五:IPv6將會持續大規模推進

當前,我國IPv6的普及率還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未來5年,大量的中小企業將成為使用IPv6網絡的主力軍,以云計算的商業化進展為契機,業界應引導新增的中小型云計算企業用戶使用基于IPv6的云服務,業務穩定性、可靠性更高。

趨勢六:5G建設和運維模式將有較大變化

目前,全球各國都在搶占5G的先發優勢。從網絡發展史來看,走過了人工交換、程控交換、智能網(IN)、軟交換、SDN/NV/云、自組織網絡這樣一條路徑。根據我國的規劃,2019年5G將實現試商用,2020年正式商用。業界普遍認為,5G乃至2023年后可能提出的6G無論是在投資模式、運營模式還是維護模式上都會發生較大變化。

上文提到的“物網合一”的總體趨勢為未來的5G基站建設提供了更好的實現方式,未來的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居民樓、商務樓、交通工具等都將成為5G的天線、觸角,運營商在城市5G網絡建設的“最后一公里”,無論是建設投資、運營還是維護都將更加依賴物網融合,而且通過這種物網融合,電信運營商和物權擁有方可以公有產權和私有產權為界面,將私有產權部分網絡覆蓋建設成本和收益讓渡給私有產權擁有方,逐漸實現整個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經濟基礎設施通信網絡的普遍服務模式。

趨勢七:技術和立法雙輪驅動,促進大數據健康發展

“一切業務數據化、一切數據業務化”,當生產、生活、物流活動基于數字化、互聯網之后,數據就代表著業務和資產,如果說網絡的本質在于互聯,那么信息(數據)的本質就是互通,大數據的交易不是目的,推動大數據的立法進程、數據充分流動、數據充分利用才是根本。

中國是互聯網大國,網民規模達7.5億,網站有500多萬家,每天都在產生巨大數據,其中不乏自然人數據、法人數據以及國家數據,如何通過技術創新促進非結構化數據利用價值最大化?對結構化數據采用立法手段促進流動產生價值,非結構化數據采用數據標簽和人工智能方式促進價值最大化。在這些數據的流動、交易、安全應用等問題上,急需國家層面立法規范和保障。

大數據的發展仍存在法律保障的瓶頸,如何對數據確權,對數據的產生、流轉、交易、保護等進行一系列的法律規范已迫在眉睫。未來5年,技術驅動和立法驅動兩者將同時發力,相得益彰。

趨勢八:工業互聯網將打造智能制造的中國樣本

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工業互聯網不僅要實現全球供應鏈系統和企業生產系統間精準對接以及硬件之間的互通,更應該實現信息的互通。

從技術上看,實現網絡的互通相對容易實現,而信息的互通更難,這需要解析每一條信息。未來5年,工業互聯網將在消費者、供應商、制造商、經銷商、物流商、電商、零售商之間建立工業互聯網的設備互聯與信息互聯的協議和機制,這需要產業鏈、技術、法制、信息安全等多方共同推動。

趨勢九:網絡AI化將推動通信網絡轉型升級

通信網絡的發展在過去200年里貫穿了工業經濟、數字經濟,最終來到了人工智能經濟的節點。在各類網絡中,通信網絡的數字化程度最高,它是整個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如果說電話網絡的步進制代替了人工交換,是工業時代自動化技術取代電話接線員,那么從電子交換到程控交換則是數字經濟時代的數字技術代替了工業時代的模擬技術。

未來,網絡規劃、網絡建設、網絡管理、網絡維護等領域將有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與計算機技術、通信網絡技術是一脈相承的關系,網絡AI的發展將在通信網絡全業務鏈的人力密集領域展開,在網絡規劃、網絡管理、流量調度、網絡維護、電話客服等領域實現漸進式突破。

可以預見,隨著移動互聯網流量不限量的大勢所趨,運營商管道的價值將持續貶值,而5G建設成本、傳統網絡的維護成本則日益上升,因而依靠人工智能在通信網絡的應用降低網絡復雜度、提升網絡彈性、降低維護工作量、降低電費和人工費等運營成本將是未來5年運營商的必然選擇。

趨勢十:人工智能具備技術和社會雙重屬性

人工智能的立法,比如人工智能代理律師、人工智能醫生、無人駕駛的“AI司機”,其行為的法律主體地位是怎樣的?其實施的行為責任方是誰?這是人工智能時代必須從立法角度考慮的問題。

“互聯網+”時代誕生了更多之前沒有過的法律主體行為,人工智能時代,機器人、智能助理的行為需要由立法加以確定,為借助人工智能促進人類社會發展提供法制保障。在這方面,歐盟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歐盟于2016年率先提出人工智能立法動議,2017年歐盟議會通過了人工智能立法決議,中國立法機構未來5年很有可能將人工智能立法提上日程。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日韩va中文字幕